新闻资讯News

创投机构的春天已来:“头部效应”加剧

时间:2021-01-05 09:49:1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辉尚金控|辉金投|辉尚基金|徽商小贷|徽商担保|

       站在2021年的新起点上,创投机构从业者林明不禁感慨,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从疫情发生后慌乱看不到方向,到二季度创投行业开始恢复信心,硬科技和生物医疗赛道投资火爆,投融资市场迅速复苏。


  2020年,在中国注册制政策改革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引导下,科技企业A股市场融资渠道打通,创投机构的IPO退出数量创出了历史新高。


  在千变万化的资本市场中,当上市退出不再困难,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更专注于回归投资的本质,寻找好的公司和团队,赋能创业企业创造价值。


  自2017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和投资额双双创出超万亿元的新高之后,近年来中国股权市场的募资和投资金额出现调整、下滑,创投行业的“资本寒冬”一说始终没有远去。


  清科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倪正东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,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相信这样的调整是暂时的,中国创投行业在2020年不仅没有出现萧条,而且在2020年下半年迅速恢复元气。未来创投行机构仍会加大投资更多优秀的企业,为中国的创新、创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。


  创投机构退出丰收年


  “过去的一年,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一年。”西安一家创投机构创始人告诉记者,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机构原有的工作格局被打破,原有的基金申报、新项目的尽职调查等工作都被推迟,机构也非常迷茫,看不到方向。


  根据投中网的数据,2020年一季度,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成立的基金只有471只,创出了历史新低,同比降幅超过了50%。


  熬过了这个最冷的春天,很快从二季度开始,国内投资机构的工作节奏已经步入正轨,恢复到“满血”的状态。到了第三季度,很多机构开始加快工作节奏,国内创投机构新募集的基金数量也创出了近两年的新高,创投机构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也明显回升。


  虽然有“资本寒冬”叠加疫情因素的风险,募资难仍然是创投机构的普遍问题。但在退出端,2020年对于创投机构来说是大丰收的一年。


  私募通数据显示,2020年前三季度,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数量分别为81家、87家、217家,同比均有大幅上升。以2020年三季度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为例,背后有创投机构和私募基金占比的企业数量近80%。


  随着中国注册制的实施、科创板经过一年的沉淀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,证监会对创投基金的退出条件“松绑”等政策引导,创投机构在A股的退出渠道越来越通畅。


  另外在美国上市环境政策收紧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在港股上市,也造就了2020年港股IPO的火爆局面。根据最新毕马威的数据,2020年中国A股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募资金额,都创下自2011年以来表现最活跃的纪录。


  “对于一个中小型机构,以前一年有一两个IPO就非常好了。”上海一家投融资服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投资机构的退出方式主要是股权转让、回购、上市等,其中上市占到退出方式的七成至八成,以前创投行业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“募资难”“退出难”,但现在A股注册制、港股上市热潮之下,上市退出变得越来越容易。特别是对于不少头部机构,比如红杉中国、深创投、高瓴资本、IDG资本等,2020年斩获了十几个甚至是二十多个IPO,收益非常可观。


  来自清科研究的数据显示,2020年1~3季度,创业投资市场的退出交易分别为181笔、281笔、648笔;其中被投企业IPO退出分别为134笔、232笔、391笔。IPO退出数量相较2019年有了明显的涨幅。


  医疗、科技为最火赛道


  从门户网站、搜索到社交网络再到移动互联网,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,过去二十多年,中国创投行业最火热的投资领域就是互联网,打造出了众多“独角兽”企业。


 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创业投资基金,IDG投资了腾讯、百度、搜狐、小米、携程等优秀的互联网企业,其创始董事长熊晓鸽不久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2020年发生的疫情对公司投资节奏上并没有太大改变,IDG资本在投资逻辑上永远是找“好的公司、好的项目、好的管理团队”,只不过2020年以来会非常关注“硬科技+自动化”这个主题,围绕它来做投资项目,比如AI、自动驾驶、大健康等领域。


  “2020年可能会是创投行业在投资策略上的重要转折点。”前述西安创投人士告诉记者,二十多年的互联网繁荣造就很多“风口”,很多创投机构也去追逐“风口”上的流量企业,疫情让很多创业企业遭受重创,“硬科技”和“医疗健康”成为创投机构都共同看好的行业,2020年二季度之后,企业加大了对这两个行业项目的考察力度,又去追这两个“风口”。


  清科数据显示,在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,生物医疗行业的投资金额都是所有行业投资中最多的,远超过排在第二、第三位的互联网和IT行业。


  当机构都将目光锁定在这两个行业中,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上涨在所难免。


  “我们做医疗投资已有十来年了,2020年医疗项目的估值涨了很多。”一位专注于医疗行业创投机构负责人表示,本来机构是有自己的投资节奏,由于一些好项目受关注度高,部分项目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“二级化”,这些高估值的项目未来的回报率可能并不高,团队本来都在犹豫中,但是很多机构都在接触,洽谈投资意向,所以只能一边犹豫又一边快速 “抢”项目。


  实际上,不仅是在医疗领域,一级市场企业估值上涨的情况,也出现在芯片半导体、新技术等科技行业。


  在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看来,科创板和注册制的实施,降低了医药、科技企业的上市标准,这也让投资机构的退出时间得以加速,企业上市的期望大,估值上涨在意料中。但现在来看,一些项目估值是有泡沫的,未来也一定会出现估值回归。所以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,还是要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,不能总是追赶“风口”。


  “我们近期看了几家消费企业,成长性确定,估值很便宜。”一位创投人士告诉记者,2020年的疫情给消费行业带来重创,但是在市场冰点时投资也许正是出手的好时机,未来大消费、医疗、新技术、新能源等行业仍将出现大量的投资机会。


  机构“头部化”效应加剧


  伴随着金钱的快速涌动,近年来中国创投机构不断调整、裂变。在2020年的大变局中,创投市场仍然是血雨腥风、竞争激烈,很多老牌投资机构逐渐淹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,而一些小机构仍然没能熬过2020年上半年。


 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2020年6月底,存续的私募股权、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为14916家,相较于2020年5月底的14992家,减少了76家。不过到了11月底,私募股权、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又增加至15026家。


  一些存续的管理人,由于拿不到募资,只能将精力放在投后管理上,裁员、降成本也成为常态;也有一些创投机构因为存量资金耗尽,难以进行投资活动,转型成为投融资服务机构。


  2020年2月,高瓴资本高调宣布成立一家专注于早期投资的高瓴创投,首期规模约为100亿元,并迅速出手了200多个项目。红杉中国在2020年2月完成了25家企业的投资,这种投资节奏一直维持到2020年年底。在募资难的情况下,有消息称,红杉中国在2020年的新募集规模约为180亿元人民币,高瓴资本的新募集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。


  不仅如此,也有华盖资本、源码资本、启明创投、高榕资本、鼎晖投资等投资机构逆势拿到了大额募资,这些机构的管理规模也在不断扩充中。在“资本寒冬”中能够拿到钱,最能体现出资人对机构运营能力的认可。


  一位创投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,国内创投机构有上万家,5%的机构赚走了行业95%的钱,以前说创投行业是“二八分化”,很快就会成为“一九分化”,创投行业的“头部效应”越来越明显,资金和项目都在向头部机构集中,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更加明显。所以对于中小型机构而言,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创投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
  告别云谲波诡的2020年,中国创投机构在2021年又将书写怎样的新篇章,一切都未知,却又充满希望。(来源:中国经营报)